深圳新聞網(wǎng)2025年11月17日訊(記者 何亞南)以前的深圳長什么樣?城中村是怎么改造的?如今繁華的特區(qū)又是從何而來?11月15日,第26屆深圳讀書月重點主題活動“解碼地名文脈,走讀深圳記憶”正式啟動。作為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建立45周年的特別策劃,本次活動突破傳統(tǒng)閱讀形式,創(chuàng)新采用“作者帶隊走讀”模式,以全新“文脈?深圳”叢書為指南,引領市民走入城市肌理,在鮮活場景中解讀地名背后的歷史文脈,切身感受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45年發(fā)展的輝煌歷程。

位于福田CBD、平安金融中心對面的裸眼3D巨幕。

尹昌龍在湖貝懷月張公祠堂門前介紹祠堂的歷史。
活動積極響應“AI時代、愛閱讀”的年度主題,是構建“處處可讀、時時可讀”城市閱讀生態(tài)的一次生動實踐。通過將閱讀空間從書頁延伸至街巷,讓市民在真實的城市場域中,完成一場可觸可感的深度閱讀。

“文脈·深圳”叢書 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出版。
這不只是普通的城市漫步,還是一場“行走的讀書會”?!敖獯a地名文脈,走讀深圳記憶”活動由深圳讀書月組委會主辦,深圳報業(yè)集團承辦,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執(zhí)行,第一場活動由湖貝實業(yè)股份公司、蔡屋圍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漁豐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協(xié)辦。
首場活動于11月15日下午兩點正式開始,由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文化學者尹昌龍帶領讀者們,先后“走讀”湖貝村、蔡屋圍、漁民村,探尋深藏于地名的歷史故事與村落。

尹昌龍(受訪者供圖)。

《從地名看深圳》。
實地走訪,用腳步丈量深圳45年的城市變遷

活動前夕,湖貝懷月張公祠堂門前。
當書本上的文字“走”進現(xiàn)實的街巷,會發(fā)生什么奇妙的化學反應?讀者們手持尹昌龍的新書——《從地名看深圳》,并跟隨他的腳步,走進深圳最具代表性的三處村落,聆聽地名背后的歷史故事與發(fā)展變遷,開啟“地名解碼路線”的走讀。

湖貝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老董事長張齊心(圖左二)為大家介紹湖貝懷月張公祠堂。

湖貝懷月張公祠堂。
在湖貝老村,湖貝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老董事長張齊心與尹昌龍及專家學者、讀者們走訪了“懷月張公祠”,聆聽村主任講述張氏家族自張九齡、張九皋一脈南遷的歷史,了解“湖貝”地名的由來——“湖之背”,即湖的背面。祠堂中保留的嘉慶年間牌匾、雙天井建筑結構以及村民為保護文物在特殊年代所做的努力,都讓讀者感受到深圳歷史文化的深厚與韌性。隨后,大家走進保留“三縱八橫”格局的湖貝古村,穿梭于斑駁老墻與窄巷之間,感受數(shù)百年來的生活印記。

蔡屋圍村史館講解中。
走進蔡屋圍,蔡屋圍金華公司總經(jīng)理蔡熾峰和歷史考古學者彭全民教授為大家仔細講解展館展出的老照片及背后的故事,這些歷史資料清晰地展現(xiàn)了蔡屋圍村的歷史。談及蔡屋圍,尹昌龍賦予它“中國華爾街”“深圳地標收割機”兩個稱號,地標建筑“地王大廈”與“京基100”等,成為深圳改革開放歷程的生動注腳。站在高處俯瞰羅湖全景,讀者們無不感嘆城市發(fā)展的速度與厚度。

漁民村黨群服務中心座談會。
談及深圳的發(fā)展,離不開漁民村。在漁民村,漁豐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頌球與尹昌龍共同開展了一場座談會,向大家分享了水上漁民過去的生活,以及漁民村從改革開放的變遷再到社區(qū)現(xiàn)代化治理的歷史故事,大家通過影像與實物,回顧了漁民村從船上漂泊、上岸定居,到成為中國第一個“萬元戶村”,再到經(jīng)歷舊村改造、成為現(xiàn)代化社區(qū)的完整歷程。漁民村為什么實現(xiàn)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快速實現(xiàn)城鎮(zhèn)化?吳頌球給出了答案。“推進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的建設,加強黨建引領的正確指導,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地名不再只是符號,而是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生活記憶與城市的發(fā)展軌跡”,尹昌龍在座談中娓娓道來。
行走中感悟,在閱讀中共鳴

漁民村黨群服務中心座談會。
走過村落,讀懂深圳的改革精神與人文溫度。聽完講述,在實地中感觸“老深圳”的模樣。“作者帶隊+在地講述+實地走訪”的活動形式,打破傳統(tǒng)閱讀邊界,推動市民從書頁走向街巷,在真實場景中感受地名背后的歷史厚度。多位讀者在活動中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漫步,更是一次情感共鳴。
深圳,年輕,但她依舊有歷史的厚重?!拔乙恢币詾樯钲诤苣贻p,沒有悠久的歷史,但今天在湖貝看到老祠堂、舊水井,才知道這座城市也有深厚的文化傳承,這次活動很驚喜,也很值得”,一位剛上初一的女學生張梓彤感嘆道。
讀者向開亮表示,活動融合了“在地體驗、專家講解與村主任親述”三大亮點,讓他感受到“回到歷史現(xiàn)場”的沉浸感。作為來深六年的“新深圳人”,他坦言通過此次走讀對深圳有了更深的認同感,“深圳不是沒有歷史,而是它的歷史需要被走進、被體驗?!?/p>
陳海珠作為1997年來深的老市民,終于實現(xiàn)了“深度走訪深圳城中村”的心愿。她認為,這次走讀活動讓她感受到深圳“既有人文的根基,也有改革的魄力”,也讓她看到一個村莊如何沿著改革開放的路徑“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合照。
尹昌龍則在走訪的過程中多次表示:“文脈在地名中傳承,在地理上流轉。我們通過走讀這些村落,不僅是了解土地的故事,更是建立起對這片土地更深的情感聯(lián)結。”他強調,這樣的活動讓閱讀“更加真切、更加走心”。
(本文由活動方供圖)